
黨的二十大代表、中共天津市薊州區委書記賀亦農在接受香港經濟導報記者採訪時說,習近平總書記的報告立意高遠、主題鮮明、思想深邃,是領航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馬克思主義綱領性文獻。特別是報告對未來發展的重大論斷、重大部署,為我們基層發展指明了方向。我們完全贊同、堅決擁護!
賀亦農表示,生態環境是習近平總書記反覆強調的話題,曾經提出“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報告》中多次提到生態環境保護,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了專題部署。薊州作為國家“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區,既感到使命光榮,也感到責任重大。
賀亦農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天津市薊州區堅決貫徹天津市委“綠色決定生死”“鐵腕治污”的系列部署要求,不遺餘力地保護生態,連續在全國800多個重點生態功能區考核中位居前列。一是讓青山常在,投資12.2億元,修復礦山創面280萬平方米,同時引進投資100億元、佔地1785畝的春山里生態教育國際示範區項目,使原來廢棄的礦坑“長出”酒吧、自然博物館、帳篷營地等,成為非?;鸨木W紅景區。同時,我們還實施了京津風沙源治理二期、國家生態儲備林等項目。目前,全區森林覆蓋率達到31.3%,高於全國平均水平約7個百分點。今年全區植被生態質量指數達到92.6,較常年提高33.6%,為2000年以來歷史新高。二是讓綠水長流,實施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生態移民,於橋水庫周邊73個村5萬餘人遷入薊州新城,於橋水庫水質從一度IV類水達到並優於Ⅲ類標準,好的生態環境讓於橋水庫成為了遷徙候鳥的重要棲息地,目前每年飛臨於橋水庫的候鳥種類已超過10種,數量超萬隻。三是讓藍天永駐,深入實施結構、管理、工程“三個減排”,18.1萬農戶實現清潔取暖,從2013年到2021年,PM2.5下降了61.8%,優良天數由147天增加到268天,重污染天數由46天下降到9天。
賀亦農談到,去年召開的區第二次黨代會,把建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典範城市作為薊州的發展目標,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統籌全區各領域發展。下一步,我們將按照黨的二十大戰略部署,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典範城市的宏偉藍圖繪到底。重點在4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堅定不移築牢京津冀生態屏障。保護好生態是薊州對天津乃至整個京津冀永續發展的最大貢獻。我們把生態保護放在突出位置,建成開放總投資6.64億元的州河、環秀湖兩個國家濕地公園。保護好3831株古樹名木,全力抓好森林防火和病蟲害防治。持續推動礦山創面治理二期、三期工程,力爭2027年前25.1平方公里治理任務全部完成。加強森林撫育,五年森林覆蓋率再提升1個百分點。持續在全國800多個縣域重點生態功能區考核中位居前列。
第二,堅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不斷提升於橋水庫水質,全力看好天津人民的“大水缸”。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著力推進消除重污染天氣、農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全域“無廢城市”建設、生態環境科技支撐等30項重點任務,持續保持環境質量在全市的領先位置,力爭到2025年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2021年重污染天數為9天),重點建設用地安全利用率達到100%。
第三,堅定不移推進生態產品價值轉換。一是在生態產業化方面,重點是加快文旅融合發展,把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文章做深做透、品牌做大做強,讓更多的薊州群眾吃上“綠色飯”“旅遊飯”。截至目前,景區已經發展到20多家,農家院及民宿2475家。年接待遊客超過200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在120億以上,增加值超過GDP的20%,已經成為薊州重要支柱產業。二是在產業生態化方面,主要是持續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重點打造富硒小鎮、藍莓小鎮、蘑菇小鎮、蜂蜜小鎮、鮮花小鎮、旅遊小鎮等系列特色小鎮,因地制宜打造特色產業。三是在推動清潔能源方面,重點發展新能源產業項目,助力京津冀地區實現“雙碳”目標。近期推動光電、風電等13個新能源項目開工建設,遠期加快抽水蓄能、引熱入京等項目立項落地。
第四,堅定不移以綠色發展推進共同富裕。薊州集天津農村體量最大、唯一山區、水源保護地等諸多特點於一身。我們因勢利導,緊緊抓住“休閒時代”來臨的大趨勢,通過發展文化旅遊產業拉動經濟、帶動就業、創造人民美好生活,湧現出一批旅遊為特色的鄉村振興示範村,正在成為當地群眾宜居宜業、都市居民嚮往的地方。目前,在農村,農家樂及民宿發展到2475家,床位5.5萬張,每6個農村就業人口中就有1人從事旅遊相關產業,薊州山區群眾端上了以綠色發展為基礎的旅遊“金飯碗”。下營鎮郭家溝村就是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