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根據官方統計,疫情以來,在深圳南山長期生活的香港人有一萬兩千多人。
在深圳創業或者工作的香港人,大都過著相似的深港雙城生活,工作日在深圳,周末回到香港陪伴家人。
疫情以來,他們的生活不約而同做出了改變。
作為靳劉高(深圳)設計公司總經理,高少康經過慎重考慮,舉家搬遷到深圳。一方面因為疫情,無法?;叵愀叟c家人團聚,而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事業的重心在深圳。“我覺得深圳各方都很宜居,有活力,在這邊認識不少朋友,各種圈層活動也很豐富,發展事業機會比較多。”高少康羅列了搬遷到深圳生活的幾個理由。不僅如此,他還希望能讓孩子增加在內地生活的體驗和經歷,他認為這對孩子未來的發展會有幫助。
宜居、包容性強、發展事業機會比較多,這幾乎是接受採訪的在深港人的共同感受。
一清創新科技的聯合創始人詹培勛做出了與高少康同樣的決定。在此之前,詹培勛作為投資人,投資了無人車駕駛公司,深圳一清科技。一清科技創始人劉明是香港科技大學的教授,也是詹培勛校友,因為良好的創業環境和產業配套,劉明將自己在香港科技大學無人車駕駛方面的科研成果拿到深圳進行落地轉化。詹培勛看好這一賽道,從投資人變身合夥人,深度參與到深圳公司的運營中來。
基於同高少康同樣的原因,詹培勛於2021年4月舉家從香港搬遷至深圳南山。不同的是,除了創業本身,近幾年,詹培勛還擔任大灣區青年專才協會的副主席,中國僑聯青委會委員等社會職務,這讓他在融入深圳的過程中更加游刃有餘。
于蓉與詹培勛情況十分類似,小時候都有內地生活經驗,因此于蓉回到深圳後也很快生活的如魚得水。
因為擔任蛇口居深港人聯誼會執行會長和南山區政協委員,于蓉與南山區各種社會組織打交道較多,“近兩年深圳比較關注在這裏生活創業的香港人,經常組織我們去企業參訪、交流和學習,大家接受度都很高,慢慢地就真正‘人心回歸’了。”于蓉說。
呂達文與許夏林的家人依然在香港,但是近幾年他們的生活狀態也發生不少改變。在此之前,深圳是他們紮根發展事業的地方,生活和社交主要在香港。但疫情期間,他們開始慢慢在深圳拓展自己的社交圈。“深圳包容性好,發展速度快,居民整體素質和水平也比較高,就算不談業務,也可以交到朋友。”呂達文說。
呂達文逐漸會參加一些開放性的社交論壇,慢慢融入深圳生活。他們經常舉行在深港人聚會,基於共同的教育背景和生活背景,他們與來自教育、金融、醫療領域的香港人迅速建立起在深港人的社交圈。
許夏林的業務分布在全國各地,他大部分時間都在全國各地出差,在深圳的時候,也經常參與到高少康與呂達文的聚會中。
作為各個領域的專才和創業者,他們在深港之間擺渡和穿梭,不經意間經歷和推動著深港融合的進程。如果說此前他們只是事業紮根在深圳,那麼這些年,他們的生活和社交圈也逐漸融入深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