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集裝箱船“現代格但斯克”輪緩緩駛入廈門港海滄港區
廈門是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工作的第一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萌發地、實踐地。改革開放以來,廈門經濟特區不斷取得巨大成就,最根本原因是每逢重大關鍵節點,習近平總書記都為廈門指明方向。這十年,廈門發生巨大的變化,如今,廈門市GDP從2922億元增加到7034億元,年均增長7.8%,增速居全國副省級城市前列,島外佔GDP比重達到46%,跨島發展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動力。
GDP年均增加年均增長7.8%
在促進經濟高速度增長新路上,鷺島發揮了經濟特區的排頭兵作用,抓住機遇,再攀高峰。十年間,廈門市地區生產總值實現了地區生產總值從2922億元增長至7033.9億元,位居全國副省級城市第一,全市GDP年均增加456.87億元,年均增長7.8%;第三產業佔比進一步提高,分別比全國、全省高5.3、11.3個百分點,居全省首位;常住人口由403萬人增長至528萬人,人均GDP13.45萬元。其中,思明區經濟增長碩果纍纍,GDP從887.75億元增加到2258.08億元,年均增長7.1%,總量居全省縣(市、區)第三位;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從133.02億元增加到427.43億元,年均增長13.85%,總量連續6年位居全省縣(市、區)首位;常住人口人均GDP突破20萬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3.97萬元增加到8.12萬元,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
推動產業轉型升級
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
在推動高質量科學發展新路上,十年間,廈門一路爭先,無不洋溢著創業奮鬥的蓬勃生機。廈門主動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著力強化創新驅動,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促進經濟持續高質量健康發展。廈門堅持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雙輪驅動,持續壯大重點產業鏈(群),現代產業體系加速構建。廈門第三產業形成了以港口物流、金融、軟件和信息、旅遊會展等現代服務業等為主的產業格局。產業集群效應加快顯現, 電子信息等萬億產業集群初具規模,生物醫藥、新材料入選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首批培養工程,成為國家光電顯示產業集群唯一試點城市、國家集成電路規劃布局的重點城市。2021年,第三產業對全市GDP增長的貢獻率為65.1%,拉動GDP增長5.2個百分點,軟件信息、平板顯示、旅遊會展、現代物流等9條產業鏈產值突破千億元?,F代服務業名列國家現代服務業綜合試點城市複評第一。工業進入提質增效、結構優化、動能轉換的新階段,工業規模穩步擴大,入選“工業穩增長和轉型升級成效明顯市”。實施“海納百川”計劃,集聚了一批高層次創新創業人才。尤其是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全社會研發投入佔生產總值比重提高3%以上。2021年,全市已擁有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訊設備兩條千億產業鏈,分別實現工業總產值1606.24億元和1375.36億元。
篔簹湖治理模式全國推廣
在堅持綠色文明生態建設新路上,廈門寸步不讓,深入打好藍天、碧水、碧海、淨土四大污染防治攻堅戰。廈門實施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為生態環境保護提供可靠保障,“污染防治成效考核”全省排名第一。堅持臭氧和PM2.5協同管控,空氣質量綜合指數在全國168個重點城市中排名第6位,優良率(99.7%)排名並列第3位。堅持陸海統籌、河海共治,土壤環境質量保持穩定,危險廢物處置率100%;飲用水水源地、主要流域國考、省考斷面、小流域省控斷面水質實現“四個100%達標”。近岸海域水質良好,全年優良水質點位比81.8%,海域功能區達標率為81.0%,均比2012年明顯提升。率先全國形成生態系統價值核算試點改革“沿海樣本”,篔簹湖綜合治理模式等5項改革入選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改革措施和經驗做法推廣清單。同時,有序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加快推動能耗“雙控”向碳排放總量和強度“雙控”轉變,可持續發展能力增強。2021年,廈門單位GDP能耗比2012年下降25.5%,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下降48.2%,能耗指標位於全國領先水平。2021年,全市在全省黨政領導生態環保目標責任書考核中成績排名第一,公眾對生態環境質量滿意度保持全省第一。
民生事業齊頭並進
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新路上,廈門思深憂遠,慮無不周,各項民生事業齊頭並進,人民生活品質大幅提高。2021年廈門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4362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1981年的482元、264元增加到2021年的67197元、29894元,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高質量全面小康的飛躍。廈門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民生投入佔全市公共財政支出70%以上,教育、醫療、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務均衡化、一體化水平顯著提升?;A教育均衡發展滿意度保持全國前列;率先全國建立統一並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基本醫保制度;率先構建公共租賃房、保障商品房等多層次住房保障體系,創新探索了保障房“地鐵社區”建設供給模式,形成具有廈門特色的住房保障模式;實現城鄉低保標準全市統一;建立高質量整合型衛生健康服務體系,先後引進復旦中山廈門醫院、川大華西廈門醫院等一批高水平醫療機構;全市公共文化設施人均享有率居全國前列,成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市;實現居家養老服務全覆蓋,養老機構醫養結合覆蓋率達 100%。
政府透明度指數全國第一
在建設社會文明向上新路上,廈門心有和諧中國夢,篤定前行。廈門全面紮實推進民主法治建設,率先出臺《廈門經濟特區促進社會文明若干規定》《廈門經濟特區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促進條例》等多部地方法律法規,榮膺全國“四五”“五五”普法先進城市。法治政府建設在全國居前,獲評法治政府建設典範城市,政府透明度指數全國第一。2021年11月5日,海絲中央法務區落地廈門。廈門從打造現代化國際化法治高地,服務保障高質量發展的高度,承載起構建具有國際影響力、世界知名度的法治創新平臺的重大使命。廈門持續深入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榮獲全國文明城市“六冠”,蟬聯全國雙擁模範城。關注未成年人和大眾群體,獲評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持續推進文化強市建設,獲評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鼓浪嶼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成功舉辦金磚國家文化節等一系列重大文藝活動,文化精品工程取得突破,宣傳全市上下踔厲奮發、篤行不怠,以昂揚向上的精神面貌。
對臺橋樑紐帶作用充分發揮
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廈門充分發揮對臺交流合作戰略支點作用,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著力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第一站。十年來,廈門經濟特區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堅持每年在廈舉辦海峽論壇、臺交會、海峽兩岸文化產業博覽會、海峽兩岸保生慈濟文化節等一系列活動,並增強集成電路、光電顯示等優勢產業集聚效應,打造兩岸共同產業、共同市場;推進廈金通橋、通電、通氣等項目建設;積極落實“四通三化”打造“廈金共同生活圈”;從持續深化落實中央“惠臺31條”、福建“惠臺66條”,到推出具有本地特色的廈門“惠臺60條”;還先後實現了兩岸航班設定;並為促進臺灣農產品免稅進入祖國大陸設立了專門的“特快通道”;率先實施為臨時來廈省外居民赴臺團隊旅遊辦理“一次有效往來臺灣通行證”政策;首創廈金遊艇“自由行”;創新設立對臺海運快件快速通關通道、集裝箱過境運輸業務,努力創造兩岸人員往來、貨物流動和經貿文化交流的便利條件,對臺橋樑紐帶作用充分發揮。十年中,廈門始終堅持以情促融、以惠促融、以通促融,千方百計幫助臺胞深度融入大陸的經濟、社會生活,增強臺灣民眾對祖國的向心力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情牽兩岸,鷺島之風潛入夜,吹起同胞心漣漪。
開放大門越開越大
在加快形成對外開放格局新路上,看廈門先鋒弄潮,今朝風鵬正舉。廈門舟楫往來,貨通萬里,主動融入世界經濟大循環,從出口加工區到保稅區再到保稅港區,從綜改試驗區到自貿試驗區再到金磚創新基地,形成不斷迭代升級,多種開放層次共存共生的對外開放體系,對外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城市品牌越來越響,由偏居一隅的沿海小島發展成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四大國際航運中心之一、東南沿海區域性航空樞紐,為“引進來”和“走出去”提供重要支撐。2022年,廈門港集裝箱班輪航線總數超過200條,其中集裝箱外貿班輪航線超過150條,通達全球 149個港口和城市,中歐(廈門)班列累計開行1000列,通往亞歐12個國家。覆蓋了“一帶一路”、金磚國家、RCEP等,並將加密通達金磚國家之間的航線網絡。而從進出口貿易總額來看,金磚國家廈門會晤以來,廈門與金磚國家經貿往來更是與日俱增:2017為433.4億元,2021年攀升至737.76億元,同比2020年增長20.67%,今年前7月已達478.9億元,相比去年同期又增長20.7%。外貿進出口總額佔全省近一半,外貿綜合競爭力位居全國前列,發展成為中國主要液晶面板出口基地、電腦出口基地和民用飛機維修基地,世界最大的鎢製品生產出口基地。實際使用外資2021年增加到29.6億美元,批準外商投資企業超過1.4萬家。2021年,廈門港集裝箱吞吐量全國排名第 7 位。組建“絲路海運”聯盟,推動海路無縫對接。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下,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夥伴關係創新基地正從創新和數字發力,在雙循環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在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上,廈門將承擔著什麼樣的使命?應作出什麼樣的貢獻?大家一致認為,廈門將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開放,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兩岸融合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努力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