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經濟導報網訊】
按照北京市建設全齡友好型公園要求,結合《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北京市東城區兒童友好城區建設方案》、《“十四五”時期東城區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規劃》等文件內容,東城區注重“南北均衡”,著力加強南部區域綠化美化水平和資源共享,2022年在二環路陶然亭橋至永定門橋沿線的燕墩遺址北綠地和松林里綠地進行全齡友好公園改造提升。
燕墩遺址北綠地位於永定門橋西南側,東側緊鄰永定門外大街輔路,佔地面積1.2萬平方米;松林里綠地緊鄰二環路沿線,佔地面積1.7萬平方米。兩個項目均於6月底開工,10月中旬竣工開園。項目共更新喬灌木近千餘株,色帶綠籬地被等約1.4萬平方米;翻新廣場園路約5千平方米,全齡友好型改造提升場地11處,翻新、新建廊架設施等4處,設置各類健身器械、活動引導牌等50餘組,鋪設各類管線近9千米。
燕墩遺址北綠地和松林里綠地始建於2007年,主要服務中海紫禦公館、永鐵苑小區、三元街甲19號、大磨坊文化園及糧食博物館等居住小區和單位。此次全齡友好公園改造提升通過現場勘查和線上調研,針對使用人群結構和使用需求,以“尊重現狀、聚焦百姓、傳承文化、完善生態”為原則,從區域整合、功能重組、空間優化、文化融入、植物配置等方面進行綠地服務品質的全面提升。
整合綠地資源,追求“1+1”大於2的綠地綜合效益最大化
以精準服務周邊人群為導向,針對周邊人群結構開展功能適配的全齡友好型提升。燕墩遺址北綠地周邊人群構成以居民和產業園工作人員為主,在改善綠地品質的基礎上,增建設成人的休憩場地、活動場地和運動設施等;松林里綠地臨近居住區,服務人群以小區居民為主,綠地提升以滿足兒童青少年、老人活動為主,配置兒童樂園、適老運動設施等。利用兩處綠地相鄰的地理優勢,連點成線,功能互補,集成周邊永定門地區公園和燕墩公園,整體提升了永外地區的公共空間質量環境。
聚焦百姓需求,構建高品質綠色空間
一是增強綠地戶外健身功能。為落實《“十四五”時期東城區體育事業和體育產業發展規劃》,依托現有綠地佈局,通過將破損路面材質更換成塑膠地面、出入口進行無障礙改造、道路系統完善等方式,實現無障礙通行,松林里綠地與二環人行道串聯,形成了一條長約700環形健步路。針對綠地的服務人群結構,燕墩遺址北綠地增設了半場籃球場、無設施健身活動廣場,松林里綠地營建了青少年運動場地等。場地中設置各類體育設施和器材,無設施健身指導牌,戶外手機支架等,為遊人提供便捷的健身途徑;青少年活動場地內設置了單槓、雙槓、摸高器、仰臥起坐等訓練器,為青少年提供立定跳遠、跳繩、引體向上等中小學生體測考試項目訓練。二是助力東城區兒童友好城區建設。積極回應居民需求,松林里綠地利用光照條件較好的區域,設置了遊戲沙坑、滑梯、攀爬網、塗鴉板等遊戲設施,打造功能複合的童趣樂園,讓兒童成為兒童友好城區建設的受益者。三是關注行動不便的人群戶外活動場地建設。松林里綠地建設重新修復綠地西端的原有六角亭,增設休憩座椅,將周邊的廣場局部進行塑膠鋪設,充分考慮老年人、手術後恢復、下肢功能障礙等人群的肢體力量與平衡能力,設置康復欄桿、太空漫步機等健身設施。
以綠地為載體,彰顯古都風貌,賦能美好生活
兩處綠地緊臨永定門城樓和燕墩文物遺址。通過“巧於因借,精在體宜”的設計手法,設置觀賞區和解說牌,打通景觀視廊,在遙望永定門城樓和燕墩遺址的的同時,將文化融入景觀環境,踐行東城區“文化隨行”高質量發展理念。
堅持生態先行,完善區域綠色生態系統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城市發展的有力支撐。兩個綠地在充分保留現狀樹的基礎上,合理進行植物配置,增加觀花、色葉植物品種,豐富低矮灌木及地被花卉層次;優先選用低維護的鄉土植物品種,營造穩定的植物生態體系,形成渾然一體、層次豐富的綠色生態景觀。
項目建成後,兩處綠地更名為燕墩北園和松林里公園,形成了集兒童遊憩、體育健身、老人康養的高品質綠色公共空間,可輻射大磨坊產業園區、中海紫禦公館、永鐵苑小區等10餘萬人,生態服務、遊憩休閒、文化展示等多重功能得以體現,為沿二環路文化景觀環線注入生機。
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是指在公園建設過程中,貫徹全齡友好理念,充分考慮全年齡段,特別關注老年人、兒童的使用需求,提供健康、安全、舒適遊園體驗和公園環境。近年來,北京市園林綠化局下發了《北京市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導則》,並在北京市範圍內推動全齡友好型公園建設。東城區結合實際情況,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理念,先後對龍潭三湖智慧園林、地壇園外園等4處綠地進行了全齡化改造,形成綠蔭覆蓋、尺度宜人、安全有序的室外公共綠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