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靠祖國、聯通世界”是香港得天獨厚的顯著優勢。香港作為國際金融、航運、貿易和服務中心,一直扮演著國家和世界聯繫的門戶角色。香港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是偉大歷史進程的見證者、參與者、貢獻者、受惠者。面對當前百年未有的大變局,香港的獨特作用和意義一定不會減弱,只會不斷加強。
二十大報告明確表明,發揮香港、澳門優勢和特點,鞏固提升香港、澳門在國際金融、貿易、航運航空、創新科技、文化旅遊等領域的地位,深化香港、澳門同各國各地區更加開放、更加密切的交往合作。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更好發揮作用。
有識之士一致認為,報告為香港保持長期繁榮穩定、實現更好發展明確定位、指引方向、擘畫藍圖。如何鞏固自身優勢,在國際化領域更上一層樓也成為了香港政府和社會各界認真思考和面對的重要課題。
堅持“一國兩制”是香港保持國際化的前提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強調,“‘一國兩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創舉,是香港、澳門回歸後保持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安排,必須長期堅持。”
眾所周知,香港之所以能成為世界公認的國際都會,除了歷史沿革以及背靠祖國的地利外,仗賴的就是“一國兩制”的核心、法治和自由市場。
10月19日,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立法會發表任內首份施政報告時說:“‘一國兩制’是香港長期繁榮穩定的最佳制度保障。在‘一國兩制’下,香港有‘背靠祖國、聯通世界’的得天獨厚優勢。‘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倡議等國家重點戰略,更為香港帶來無限機遇。”
面對全球波詭雲譎的政經局勢,風險和不確定性激增,香港制度基礎保持穩健,為市民提供穩定的預期和基本的保障,在這一時刻尤為重要。
香港特別行政區財政司司長陳茂波表示,“香港見證國家發展進步,參與其中也從中受惠。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和國家堅定支持下,香港成功抵禦風浪挑戰。全面準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是香港繁榮發展的關鍵。”
“善用‘一國兩制’優勢,以自身獨特優勢為國家作出更大貢獻。”香港《文匯報》發表社論指,“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只要毫不動搖堅持‘一國兩制’,不斷豐富、發展‘一國兩制’實踐,香港就能在國家實現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的新征程上全面參與、積極作為。”
鞏固自身優勢,銳意增強國際競爭力
毋庸置疑,香港在國際化領域一直有著既定優勢,特區政府需要做的就是鞏固和發展,加強國際推廣和宣傳,主動拓展和聯繫,在新時代提升國際競爭力。
香港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林定國指出,“二十大報告強調‘一國兩制’的重要性,香港是國家唯一實行普通法的司法管轄區,更凸顯‘一國兩制’的生命力。特區行政長官剛公布的施政報告提出,發揮普通法制度的優勢,引進更多國際爭議解決機構落戶香港,打造以‘促成交易,解決爭議’為本的國際化法律服務平臺,並用好香港法律和知識產權保障制度的優勢,進一步將香港發展為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推動香港向前,為國家發展作出貢獻。”
立法會議員葛珮帆接受本刊記者採訪時說:“香港應不斷鞏固在‘一國兩制’下的獨特地位和優勢,以開放思維放眼世界,深化香港的對外聯繫,加強和不同地區經濟體的合作,大力吸引人才和資金,不斷增強發展動能,以應對國際政經新形勢帶來的挑戰和機遇。”
香港科技園公司董事局主席查毅超表示,“二十大報告強調‘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這對香港創科生態圈有重大激勵作用。我們要發揮香港獨特優勢,匯聚並培育創科人才,推動創科企業發展,努力將香港打造成國際創科中心。”
香港青年時事評論員協會副主席、粵澳港大灣區青年總會副主席陳志豪告訴記者:“香港在語言環境、經濟貿易、航空樞紐、法律制度等多方面有著非常明顯的國際化優勢。香港應該多多舉辦國際大型會議和展覽,加強推廣和宣傳這些既有優勢。此外,特區政府有必要充分發揮香港東西文化交匯的獨特文化優勢,善用香港故宮館、西九文化區等特有文化平臺,加快發展香港成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增添香港國際都會的魅力。”
香港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表示,“香港被定位發展為大灣區八大中心,大局大政策對頭,但根深方能葉茂,八大中心是否名副其實能促使香港成為大灣區發展的核心,關鍵還在於本來底子不弱的香港教育。多人提出,中外文化與藝術必須從普及教育入手。香港的文創產業的政策與投資,以及教育的紮根,需要跨局跨部門共同重視,並附以實質行動。”他指出,高端科技人才培育與儲備,就是對地區或國家的重要資本,關係生存與發展,輕慢不得,香港的教育制度與教學必須趕上高端科技新時代的變化。
“香港仍然是國際都會,機會處處,要更上一層樓就必須吸引並且留住頂尖人才,要讓他們享有更好的待遇和權利,有賓至如歸的感覺繼而在香港紮根。”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香港總會常務理事朱家健對記者說,“香港應該廣開門戶,積極走出去,還可以吸引來自東南亞和中東國家等新興經濟體的高端人才,以確保香港在全球人才競爭中不落人後。”
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創造提升競爭力的新機遇
毫無疑問,全球發展最大機遇在中國,香港發展最大機遇在內地。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今年七一重要講話中指出的,“中央相信,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進程中,香港必將作出重大貢獻。”
“香港應把握國家發展的歷史機遇,善用制度、創科和產業鍊等方面的優勢,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在國家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獲得新的發展動能。”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史立德表示,將鼓勵3000多家聯合會會員企業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一直以來,國家全力支持香港金融業發展,多項突破性的舉措在港先行先試。在地緣政治複雜多變和中美關係緊張下,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擔當內地與世界之間橋樑角色將更為重要。”東亞銀行聯席行政總裁李民橋撰文指出,“離岸人民幣中心是香港國際金融中心最具競爭力的優勢。在國家持續擴大開放的過程中,香港要加快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的成熟發展,可給予市場多一個美元和歐元等以外的選擇,對世界各地的金融機構和政府具有一定吸引力。香港作為全球最大離岸人民幣中心,離岸人民幣在香港可以自由交易,香港金融機構可以積極參與,並在構建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中出一分力。”
“如果跳出香港看香港,會發現香港特殊地位和優勢的潛力還沒有完全挖掘出來,特別是做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篇文章。”港區全國政協委員、香港新時代發展智庫主席屠海鳴認為,香港助力人民幣國際化還有很大空間,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也會讓香港獲得很大紅利。“香港加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必能獲得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