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位於深圳市福田區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的粵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工場(新華社圖片)
“香港好,國家好;國家好,香港更好。”香港的命運從來同祖國緊密相連,國家發展始終是香港發展的最大依托。
回望過去,改革開放後,香港同胞到內地投資興業,在助力國家經濟騰飛的同時,也迎來香港發展的黃金時代。
環顧當下,今天的中國,高度開放、日新月異,為香港增優勢、拓空間、破難題、開新篇提供了強大支撐。
展望未來,只要在國家發展大局中找準定位、積極作為,香港必將在新起點上再創新輝煌!
港深合作,共啟大灣區引擎
香港,銅鑼灣,鱗次櫛比的商舖令人眼花繚亂。不少便利店貼著“歡迎使用人民幣”的告示,收銀臺前擺放著“微信支付”“支付寶”付款標牌。
“從2022年2月20日開始,可以用微信掃碼搭港鐵了!”內地和香港的微信用戶驚喜地發現,以後在香港,也可以“一碼在手、出行無憂”了。“此次微信支付進入港鐵重鐵全線,是進一步助力粵港澳大灣區交通領域數字化升級、賦能大灣區建設的體現。”微信支付國際業務總裁李培庫表示。
2003年6月29日,《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簽署,此後又陸續增加若干補充協議、子協議,飽含著中央支持香港發展、維護香港繁榮穩定的決心。在CEPA框架下,多項“利好”紛至沓來:內地居民赴港“個人遊”、支持內地企業到港上市、批準香港銀行在港辦理人民幣業務、推出“滬港通”“深港通”“債券通”等金融市場互聯互通機制……
2019年2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2021年3月,“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支持香港提升國際金融、航運、貿易中心和國際航空樞紐地位,支持香港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亞太區國際法律及解決爭議服務中心、區域知識產權貿易中心,支持香港發展中外文化藝術交流中心,高質量建設粵港澳大灣區。 2021年9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公布。
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也是大灣區建設的重點。去年以來,從放寬香港居民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置業要求,到港澳臺居民在內地參加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中央政府出臺的多項措施,讓港澳居民更方便地在內地工作生活。
深圳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說,前海是制度創新的先行示範區。例如,“港人港稅”就是在這裏先行先試,而後推廣至大灣區內地城市。未來,前海將繼續積極開展有關試點,為三地融合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建成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是大灣區建設的重要目標,香港與深圳正為實現這一目標不斷努力。在香港中文大學工程學院副院長黃錦輝看來,港深在科創領域的合作已持續較長時間,合作程度也不斷深入。例如,兩地政府合作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與毗鄰的“深方科創園區”發展,已取得不少成果。
對於深港科研合作前景,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信心滿滿:“香港高校具有較強的基礎研究能力,低稅制等優勢有利於吸引全球人才。深圳則有一批享譽全球的高科技公司,市場空間廣闊。兩地未來可以攜手發展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推動大灣區建成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第41屆會長吳宏斌表示,在香港、澳門、廣州、深圳這四個大灣區中心城市之間,深港合作尤其令人矚目。隨著深圳被委以“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引擎”角色,相信兩地將繼續深化合作,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繪就的美好願景早日實現。
風起南海,潮湧珠江。乘著新時代的東風,香港加速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築夢大灣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世界夜景衛星圖上,粵港澳大灣區燈光璀璨、熠熠生輝。
“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支持香港、澳門更好融入國家發展大局。我從中看到夢想、機遇、方向、道路、責任,更加確定自己的選擇無比正確。”“90後”香港青年郭瑋強在前海深港青年夢工場創業,曾獲“深圳青年五四獎章”。“希望越來越多的港澳青年融入大灣區奮鬥逐夢,以主人翁精神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將個人理想與民族復興緊緊聯結。這樣的青春才是最美的!”他說。
“我搭乘廣深港高鐵,從香港西九龍到深圳福田不到20分鐘,到廣州南也就50多分鐘。”正在廣東深圳開發無人駕駛項目的香港青年詹培勳,點贊粵港澳大灣區的“1小時生活圈”。2020年,詹培勳辭去香港的工作,到深圳創業。他的無人駕駛項目主要應用於封閉園區的運輸,從走出香港科技大學實驗室到實現量產,企業如今擁有150多人的團隊,拿到3輪融資,產品已在廣州港等100多個園區投入使用。
31歲的香港青年陳曉鋒是一名紮根粵港澳大灣區的移動互聯網創業者。為幫助更多香港青年實現創業夢想,他在深圳陸續搭建了多個孵化平臺,專為在內地創業的香港公司提供孵化服務,目前已吸引了超過20家香港初創公司入駐。為了開拓事業,他在今年又向深圳前?;浉郯那嗄陝摌I區提出了入駐申請,希望在園區內搭建一個專為香港青年服務的創業空間。“我們會利用好前海這個平臺,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好的服務。”陳曉鋒說。
短短幾年間,許許多多的香港青年意氣風發投身大灣區建設,參與和見證著大灣區日新月異的變化與進步。
轉變來自“硬聯通”。以南沙為圓心,粵港澳大灣區的“立體交通網”越織越密、越聯越通,“1小時生活圈”基本形成——幹線鐵路、城際鐵路、城市軌道交通、有軌電車“四網融合”,大灣區鐵路運營里程近2500公里;高速路網跨江達海,大灣區高速公路通車里程達4972公里,路網密度達到9.1公里/百平方公里,在國內外主要城市群中位居前列……
轉變來自“軟聯通”?;浉郯拇鬄硡^積極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變“制度之異”為“制度之利”——從“深港通”到債券“南向通”,再到“跨境理財通”,從香港建築工程和專業人士跨境執業到商事登記跨境通辦……一項項體制機制障礙被破除,創新要素跨境流動更加暢通。“以前,我們作為外資工程諮詢企業,須與有專業資質的本地設計院等組成聯合體,才能參與項目競標。”來自香港的工程顧問公司奧雅納華南區負責人王前揮十分欣喜,隨著深港執業資格的認證銜接,公司已獲得大灣區內所有相關執業資格認證。
轉變來自“心聯通”。香港青年到內地創業蔚然成風,粵港澳大灣區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正在形成——“大灣區的跨境市場需求太大了,我們在大灣區一共有187家分行、3500位同事。”中銀香港個人金融及財富管理部總經理陳文介紹,中銀香港推出了大灣區“開戶易”服務,香港客戶綁定內地手機電子支付應用程序後,在內地消費、乘出租車等暢遊無阻。
自《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公布以來,大灣區這片面積5.6萬平方公里、人口約7000萬的熱土正呈現出一派蓬勃生機。截至2021年底,在中銀香港開立內地賬戶的香港客戶數同比上升41%,接近17萬戶。“這些大幅增長的數字足以說明大灣區的市場前景,香港居民對於大灣區的認可程度是相當大的。”陳文說。
面向未來,粵港澳三地仍將繼續致力於促進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香港運輸研究學會會員熊永達指出,加快大灣區內城際鐵路建設將對區內經濟發展起到重要支撐作用。若香港要與內地加強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可與深圳探討建設連接兩地機場的交通設施,共同拓展航空市場。
發揮香港所長,服務國家所需
回歸祖國25年來,香港在國家發展進程中始終承擔著獨特而重要的角色。
作為內地參與國際貿易的重要夥伴、“走出去”的重要橋樑、重要外商投資來源地和重要海外融資渠道,香港有效搭建了內地與世界交流的紐帶,香港企業則為推動內地產業升級、增強企業活力、市場經濟轉型和促進對外開放提供了助力支撐和參考示範。
二十大報告提出,鞏固提升香港、澳門在國際金融、貿易、航運航空、創新科技、文化旅遊等領域的地位,深化香港、澳門同各國各地區更加開放、更加密切的交往合作。港澳各界表示,要更積極發揮港澳的優勢和特點,不斷增強發展動能,把握國家發展方向,發揮港澳所長,服務國家所需。
“香港有獨特的地理優勢、制度優勢、稅收優勢和人才優勢,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也在近年來全球經濟的波動中得到了鞏固。從橋樑到蓄水池,香港金融行業與時俱進尋求自我突破。在新的歷史機遇下,香港作為吸引外資、聯通全球的重要窗口,一定會更加積極地融入國家發展大局,特別是投身到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來。”德林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艾奎宇說。
“國家的新征程,是香港的新機遇。”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林建岳說,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對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兩步走”戰略安排作了進一步部署,宏偉藍圖令人振奮。香港擁有地理位置、法律規則、金融體係等獨特優勢和地位,可充分發揮連接內地與世界的積極作用。
“香港應把握國家發展的歷史機遇,善用制度、創科和產業鍊等方面的優勢,依托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在國家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獲得新的發展動能。”香港中華廠商聯合會會長史立德表示,將鼓勵3000多家聯合會會員企業深度融入國家發展大局。
站在新起點的香港,再創新輝煌面臨良好機遇、擁有突出優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將獲得無比廣闊的發展空間。面向未來,香港一定會展現更加美好的新氣象,一定會譜寫更加絢麗的新篇章。